新华社乌鲁木齐10月1日电 题:瓜更甜味更足——中国哈密瓜之乡普及“智能”种植
新华社记者贾钊、袁全
“金凤凰”“黑眉毛”“8601”“火星一号”……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名字,其实都是哈密瓜的品种代号。哈密瓜因来自新疆哈密而得名。瓜以地名,地以瓜闻。
新疆充足的日照和显著的昼夜温差,为种出高糖水果提供了理想条件。在清代,甜而多汁、果肉呈白橙色的哈密瓜,被作为贡品送往遥远的北京,从此名满天下。
目前,各种哈密瓜广泛种植于新疆、甘肃和内蒙古,乃至辽宁、山东、上海和海南等地。哈密的哈密瓜种植面积仅占全国的百分之一左右。
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繁华枢纽的哈密,近年来大力发展煤炭煤化工、新能源等现代产业。如今,科技驱动的现代农业同样致力于让哈密瓜重新成为这座城市的骄傲。
自2023年起,当地政府与来自全国的农业专家合作,建立了哈密瓜鲜果产业链平台,下设种质研发中心、标准认证中心、冷链物流中心等。
“过去,在新疆、云南、海南三地测试一个新品种需要三到五年。”种质研发中心负责人米铁柱说,“如今,我们能在智能调控平台中用一个季度模拟这三个地区的环境条件,大大加快哈密瓜品种商业化进程。”
在试验田里,科学家利用智慧农业系统精细管理水肥,可以让哈密瓜糖度从18度提升至22度,培育出更受市场欢迎的品种。类似的基地,哈密瓜鲜果产业链平台在全国设有30多个,通过这种跨区域的协作,将新品种源源不断地推广到全国各地的产区。
“过去种瓜靠经验,现在靠数据。”当地瓜农玛丽娅·阿合木拉说。她现在可通过手机实时监控田间的温度、光照、水分、肥料和空气质量。只需轻点屏幕,集成灌溉系统便会按最佳比例自动供水供肥。
“我们用现代农业体系,告别了传统‘靠天吃饭’的种植模式。”中心所属生产种植基地负责人张国东说。
张国东还有另一个身份——选瓜师。他说,自己来自山东,直到上大学才第一次吃到哈密瓜。来新疆的两年间,他已成为选瓜能手,说起各种瓜名、口味和特点如数家珍。
经过培训,50多名像张国东这样的选瓜师从7月开始在哈密上岗。他们靠观察、轻敲和细嗅,不用切开,就能识别几十个瓜种的品种、成熟度、品质。伴随着哈密瓜的成熟,他们将作为职业选瓜师转战全国产区。
相信数据的科学家还为哈密瓜制定了分拣标准。他们根据成熟度、甜度和风味给每只瓜“打分”,并利用光学识别机器进行分拣,确保好瓜卖好价。
科学的精准让买瓜少了开盲盒的感觉,更重要的是,通过标准化保证了瓜的质量,也保障了瓜农的收益。
“我们不仅要让消费者吃好瓜,还要享受更多更好的深加工产品。”米铁柱说,研究人员已开发出哈密瓜味的果酱、啤酒和美妆产品。
印有哈密瓜图案的冰箱贴、玩具和T恤,已成为游客青睐的文创伴手礼。
培育哈密瓜的科学家们像候鸟一样工作,频繁往返于不同种植区之间,跨越西北和东南。技术过硬的种瓜能手也成了稀缺人才。
今年38岁的李川来自海南乐东,已经是第二次来哈密应聘蜜瓜种植操作手。在夏季的蜜瓜大棚里劳作十分不易。李川却说,技术和经验被认可很自豪。这份工作辛苦但有盼头,瓜快熟了,他们回家的日子也就近了。
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